另一条造星之路
迪士尼对IP的创造和积累伴随它整个生命周期。
早年间,迪士尼基于其强大的“幻想工程师”团队(Imagineer),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严谨的工程师作风,创作了多个经典动画角色。除了数不清的中外公主们,还有米奇、唐老鸭、布鲁托等至今仍然的经典IP。在这一阶段,迪士尼完成了内容IP的原始积累。
为了不断积累其IP内容库,迪士尼又斥资近千亿元并购皮克斯、漫威、卢卡斯、福克斯等优秀制作公司,购买了包括《冰雪奇缘》、《寻梦环游记》在内的诸多动画的IP形象。截至目前,迪士尼已经制作和拍摄了超过400部电影,成功打造20多部成长电影(“总动员”系列)、塑造108个漫威英雄、以及星球大战系列和X战警系列。
除了增加内容IP的数量,迪士尼还通过收购ABC和ESPN等广播电视台的方式,为其内容IP寻找可靠的投放渠道。近年来随着流媒体的发展,迪士尼又顺势推出Disney+平台,真人版《花木兰》成了首个上线Disney+、不走院线的公主系列电影。
不过,以往的这类IP形象往往都有完整的故事,例如基于某个电影或某部动画。而由于这类IP拥有强大的故事背景,也帮助迪士尼成功发展出于内容IP相关的诸多产业,包括乐园、酒店、游轮、消费品、电子游戏和出版物。
但近年来爆火的达菲家族却很“与众不同”。这7位成员不仅没有依托任何电影和故事,人物本身的背景描述也较为单薄,性格简单、人设单一。

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看起来达菲家族的每个成员都很性格都很单一,但也直接鲜明,不仅遵循设计的KISS原则(即Keep It Simple & Stupid),也十分符合当下互联网碎片化、标签化的传播方式:只要塑造一个符合当下社交环境的记忆点,就能十分高效的传播开来。例如,玲娜贝儿的标签是“打工人”,正是因为这个符合当下普通人社会心理的人设,观看玲娜贝儿在乐园辛勤工作,能够让不少自称“社畜”的年轻人产生极大的同理心,并能获得压力的释放。
迪士尼这样打造IP的新思路,可以说是借鉴了娱乐圈打造流量明星的策略:只要抓住某个情绪点,定制相应的人设,再加上流量,就能走红网络。与其思路相似的还有Line Friends、各类潮流玩具。
对迪士尼而言,这样做的好处在于,即使不投入大量的资源也能获得可观的回报,财报的数据已经说明了这一点。
但需要指出的是,达菲家族的走红,不仅在于其适应了新时代的传播规律,也在于其能依托于迪士尼在文化产业领域多年来的深厚积淀。即使没有故事和内容,达菲家族仍然与其他IP一样,共享迪士尼的乐园场景、传播渠道以及周边产品的供应链。
02 “当IP不再需要好故事”
在打造没有故事的“形象IP”这件事上,迪士尼只是学徒,老师傅当属Line Friends和泡泡玛特。
不过,这两位师傅如今的的境遇却是大不相同。
Line Friends仅有少数几个知名IP,且通过开线下体验店、快闪店以及联名等场景营销的方式来获得更大的关注,但由于其无法持续推出具有生命力的形象IP,最终逐渐走向衰落。
自2019年开始,Line Friends频频传出线下门店关停的消息。除了中国,在韩国曾创下月销售额576万元的Line Friends林荫道店也受到观光客逐渐减少的影响,也早已于2019年9月30日关门。2020年一季度,Line Friends全球门店的营收同比下降43.4%,减至1.93亿元。
泡泡玛特在发展早期,也曾面临与Line Friends类似的问题,整体销售过分依赖单一IP(即Molly),Molly的产品最高时曾一度占到营收的近50%。
但泡泡玛特很快意识到需要“去Molly化”,因此其选择了打造一个IP生态体系,从零售商转为平台方(孵化IP+外部IP供应+盲盒IP销售),以帮助泡泡玛特持续制造爆款。
此后,泡泡玛特的IP每年推出新系列的数量做好了规划。泡泡玛特副总裁司德曾介表示,顶级IP一年推出3-4个系列,中等IP处于培养期的2至3个,新IP为1至2个。单一系列的销售周期12至18个月,到期后不再售卖,这也是控制总量、保证稀有性的方式
为了高质量且大批量的生产形象IP,泡泡玛特极大扩张了设计团队和版权库。目前,公司外部与超过350名艺术家保持密切联系,还与28名潮玩设计者以收购版权或者独家授权方式开展深度合作。
同样拥有雄厚的资本和资源实力的迪士尼,也具备成为一个IP生态平台的实力。但它或许应该加快脚步了。尤其在玲娜贝儿人设不断“翻车”、达菲家族玩偶高溢价多次遭非议的背景下,玲娜贝儿顶流的位置还能坐多久,还未可知。
文案|来源:36氪出海